语言能力退化

今天,我在桂林,参加公司 2021 年度 Q1 的大会,会上,我代表部门汇报了过去一年来我们部门的工作。我汇报得很差,说话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的样子。

然而,事实上,我准备这个 PPT 花了差不多 8 个小时以上,美化了两遍,事先还写了逐字稿,还改了一遍,昨晚没睡好,半夜醒来,还在闭着眼睛模拟演讲,谁知道上了台,仍然讲得那么差。

我就尝试去反思,自己说得差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语言能力的退化,其实我以前有很良好的表达能力,即便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也能说得振振有词的。现在,我似乎完全没有了这种的能力了。回想过去半年来,我几乎很少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了。

在工作中,我管理的团队严重减少,从原来的 40 个人,减少到只有 4 个人了,我负责的业务,从原来的重中之重,变成别的部门的从属部门,如果不是我的主动要求,可能我的工作会比现在更少一点。

这导致我本来是企业里的一个连接点,而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终端节点,“高扇入,低扇出” 了,导致我接受指令偏多,发出指令减少。

于是,我的工作现状是,一天都用不着讲一句话,要么下属向我汇报,要么上级给我部署工作,我没什么机会说话了。可以说话的人也很少,除了关联部门的人,但是也不需要他们老是直接跟我说话,跟我的下属说话就足够了。

这些共同导致了语言能力直接就退化了,很少向外传递概念,很少组织自己的语言,突然上台,去讲一些话,能讲好反倒是个奇迹了。

当然,没讲好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我代表整个部门去汇报,但是绝大部分我汇报的东西,都不是我负责的东西,我对要讲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只听过一些表面的内容,那些事情不是我决定的,我也没参与过,也不汇报给我,也不对结果负责,那让我代表那个人去汇报,就显得底气很不足,证所谓厚积薄发,那么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转述别人的汇报,那能讲出来和讲到点子上的东西就更少了。

对了,忘记说了,今年基本是完整独具度过的,除了过年期间的疫情,多休了几天假和家人在一起,其实话也不多,一来家人太熟悉了,二来三代人在一起,很多话也不方便说,结果还是一起打游戏的时间居多,很少坐下来好好聊天,当然跟家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我们很少进行内心想法层面的沟通。

过去一年还是过得太过闲散了,所以,导致我真的能力退化很厉害,无论是硬性的能力,还是软性的能力,正所谓,用进废退,不外如是。这真的太过可悲了。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还是要采取行动。我目前想到几个对策。

第一,每周尽可能找人一起聊天,比如请人喝咖啡,聊天随便什么话题,只要时间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内容达到一定深度,就会对我的语言表达,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第二,恢复撰写日记,或者随便写作点什么东西,总之要多写,写作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组织形成的一个过程。我应该恢复这个习惯,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继续荒废了。

第三,其实我也没想好第三个是什么,大体方向是忙一点,最好输出点什么东西,比如,讲一门课程,或者组织一个开源项目,每天沟通项目,或者什么别的东西。具体我也不知道,一个是要忙,一个是要有聚焦,避免像现在这样虚度光阴,可能就会很大改善现在的处境,至少要延缓衰退的过程。

微信,拍一拍

早上一醒来,好几个群里,无数的 “ XXX 拍了拍 YYY ” 的消息,刷屏。原来微信又出了新功能。我试了一下自己不能拍,应该是版本没有更新,果然,等到中午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强制退出微信后,去 App Store 就可以看到更新按钮,这是苹果的一种机制。

升级后,我也可以体验这个功能了,在几个群里,兴致勃勃地拍起来。

拍了拍,这个功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功能?感觉完全没有用,只是在双击群聊里的一个人的头像时候,产生了一条灰色的提示消息,手机会相应的抖一下,甚至在静音的手机上,别人拍了你也不会抖。

是一种极度弱化的信号,好像走在桌上,跟陌生人擦肩而过。有朋友说,完全理解不了有什么用。有个腾讯的朋友说,公司内部有个帖子,产品经理发的,叫 “ 做个功能取悦自己”,这个功能只是某个无聊的产品经理取悦自己的产品么?我恐怕不敢完全认同。

有人说,QQ 有 “戳一戳” 功能,一点不新鲜,微信只是模仿而已。但是,这真的是戳一戳么?我也不太敢这么确认。

如果你觉得我自有一套特色的说辞,可能你就错了。我也没啥想法,这到底是什么功能。比起关注这个事情的原因,我更好奇,微信产品团队的决策机制,这么多年没退出过大功能的他们,如何形成了做这么一个功能的决策呢?

没人可以预测社交产品的演化形态,所以,腾讯整体的企业文化是开放和包容,容纳了各种不同的人,希望这些人能发挥创造力,如果有东西能革腾讯的命,最好诞生在腾讯的内部,还让老板觉得安全。

这么看问题,微信上出来我们这种中年人不能理解的功能,太正常了,我们可能不是微信取悦的对象,也不是微信防守的目标,极可能就是这样。

我好奇的是,微信的领导者张小龙,显然年龄不小了,很多产品经理也是不年轻的,那么他们怎么能让这个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用的功能被设计实现上线呢?哪怕只是实施,做对有不容易。

可是好不容易做对了,又带来什么效益呢?这就留给大家自己思考了。

阿里巴巴恶心的企业文化

昨天,群里转发了一个阿里巴巴钉钉团队的活动照片。照片上一群男程序员,乔装打扮成女子,上挂标题,618 带货天团,宝藏男孩。

看到这个照片,我想起来的词语就一个,“恶心”。为什么我这么恶心呢?我开始了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这里给我带来了恶心感?

首先,可能就是缺乏美感,照片里的人,每个都画了千篇一律的妆容,涂了很厚的粉,瞄了眉,可能还涂了嘴唇吧。每个人都带着假发,绿色,金色,灰色,好像生怕看客不知道那是假发,选了颜色都是非主流的颜色。我感觉这个照片里的形象,既侮辱了女性也侮辱了男性。女性化妆难道是这样的么?男性装扮成这样,是在嘲讽女性么?

其次,就是这个照片里强调,里面的人都是程序员。这是侮辱了这个职业。程序员是依靠技术积累,通过创意谋生的一种职业。现在程序员需要打扮成女的,来抛头露面,来带货,感觉就是在贬低和挥霍这些人的才华。就好像买了一条顶级新鲜的带鱼,非要拿去做咸鱼吃,拿到一方砚台,非要去垫桌子脚,这就是暴殄天物。

还有就是,这个商业活动满满的庸俗感。明显就是在搏出位,现在的消费者是喜欢低俗出位,但是作为一家大企业,为了赚钱,赚流量,就刻意去迎合低俗和出位么?异装癖是一种亚文化,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常见,但是把这种东西当成主流文化,迎合大众猎奇口味,很低俗地去呈现,也是对异装癖人群的一种抹黑,难道他们都是这样的么?一群故意恶心人的人?

我觉得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恶心,就在于,这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之前钉钉隔空喊话小学生,做了一个跪地求饶的动画视频,也给人很大的不适感,为了赚钱,尊严都不要了么?小学生为什么反感钉钉,普通的职场员工为什么反感钉钉?不去思考这里根本原因么?钉钉上的功能,对人权的蔑视,利用技术手段对劳动者的压榨,才是大家反对他的理由,但是显然这讨好了老板,就是给钉钉埋单的人,又是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理念在背后驱使。

感觉就是一家充满了铜臭的公司,还把向权势低头,向金钱谄媚的这种理念,从上到下污染每个员工,真是让人作呕。

之前蒋凡的婚外情事件,然后这几天阿里P8,尝试保养求职者的事件,以及背后阿里给出的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处处透露着这种恶心。P9,且是重要管理者,就可以网开一面,而且还在舆论上打击原配妻子。P8,就是价值观不正,被就地正法。

感觉公司内部就是一个野蛮的丛林,向权势,向金钱屈服。权钱为尊。我想,这就是这家公司一系列行为折射出来的恶心感。

2020开局的这场瘟疫

说实在的,我们这波人是经历过非典的,不过我好像没什么记忆了。我就记得那时候在读高中,每天还要坐公交车去上学的,好像就是高三了。

然后,每天学业也忙,学校也没有停学,我在准备高考。后来听说,交大的学生被隔离在一栋楼里,太无聊局域网上乱逛,发现了交大录取的关照名单,成了当时很大的一个丑闻。我们似乎提前结束了高中学业,每天在家自行复习,备战高考。

到了高考的时候,似乎就已经没那么严重了,我9月份还跑去大学报道了呢。

今年这次武汉新冠肺炎,似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十分恐怖。我一开始还有点觉得大家矫枉过正了,但是随着每天消息传来,武汉火神山医院的修建,以及我们公司捐献100万善款,并且开始号召员工捐款,我越发觉得,这次事情远比我想像得严重。真的非常严重。

每天各种消息雪片一样飞来,都是通过互联网,我已经连续两整天没有走出家门了,因为出门就要佩戴口罩的,但是我一共只有三个口罩。所以,我想,还是在家里节省口罩算了。

晚饭时候,我看了电影《传染病》,简直和这次的事情惊人的相似,病毒来自蝙蝠,然后通过猪,传染给了人,传染再生指数,非常高,一开始以为是 2 ,后来确认至少有 4,一个患者,最起码要传染给 4 个人,全球导致了 2600 万人感染。死亡不知道有多少。

隔离,封城,哄抢物资,暴力犯罪敲诈勒索。网红利用媒体传播谣言并牟利。一切的一切,真的太像了。这次全部都复现了。电影高度预言了疫情弥漫下各种机构,各个国家,各种职业的人的百态。

现在,武汉已经封省了,模仿小汤山建了火神山医院,专门收治需要隔离的病人。浙江省此次也是疫情重灾区,目前几个区已经陆续在封锁,宝宝住在余杭,已经开始按配额允许人员进出小区了。封锁日趋严格了。

所有的药店都不卖口罩,酒精,洗手液也售空,连滴露消毒液,也买不到。洗衣服没法杀菌消毒。

那么现实中造谣牟利的是谁呢?在我国,不是某个网红,毕竟内容生产者已经噤若寒蝉了,不敢犯这种政治性错误的。竟然是中国日报,官方喉舌。公然宣布双黄连口服液入选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药物,导致双黄连口服液一夜抢光。接着政府又出来辟谣。

到这里为止,全部被电影猜中。

后面电影里描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疫苗终究会被研究出来,那么研究出来后,谁来先接种这个疫苗呢?武汉肺炎没有电影里的病那么可怕,那个病致死率极高,而且在电影里甚至没有出现治愈的患者。

于是,疫苗也就意味着生存的机会。那么这种机会给谁呢?给当权者么?还是给富人。现在已经确认新冠肺炎通过飞沫传染,导致口罩的短缺,那么仅有的口罩供谁使用呢?这次有人公然开着公车去红十字会提取人家捐赠的口罩,号称给领导领的,这种丑恶的嘴脸已经暴露出来了。

那么疫苗呢?如果疫苗意味着生存的机会,那么谁能拿到,谁先拿到,电影给了一个办法就是摇号,摇出来生日的人去接种疫苗,剩下的人隔离并且等待。等于人被分成了365份,运气最差的人,要隔离躲避一整年。那现实中呢?我们能找到疫苗么?接种的机会公平么?

让我们拭目以待。

那些年,我们受过的内伤——《狗十三》

《狗十三》我是陆陆续续看完的,因为这个电影我不能心平气和地从头看到尾,每看一个段落,我就有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憋到内伤,看这个电影,我很受伤,内伤。

李玩的父母离婚了,应该是归了爸爸,但是爸爸又取了一个年轻的新老婆,她又生了一个儿子。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李玩的状态,那就处境尴尬。爸爸结婚了,她不能当灯泡,只能跟爷爷奶奶住,而爸爸又得到了一个儿子,就算住爷爷奶奶家里不相见,尴尬也还是降临到她头上。

如果觉得,电影是在探讨再婚家庭生养二娃后,带来的问题,我觉得那就太简单了,太表面了。我觉得女主角的很多遭遇,都是我自己的遭遇,或者我身边人的遭遇。这种感同身受,让我内心隐隐作痛。

被冷落的痛,孩子最亲是爸妈,但是爸妈最亲的是孩子么?我看未必。只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李玩,其实是当今很多中国儿童的真实写照。你一定听说过留守儿童问题。爸妈在外打工,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照顾,爷爷奶奶看半年,姥姥姥爷看半年。父母离异又二婚,只是增加了戏剧性,但是就算没有这个戏剧性,老人看孩子,也是常态。作为孩子到底是什么感受呢?那就是被冷落的痛,自己一方面知道有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又在哪里呢?

不被尊重的痛,学校有兴趣班,号称让学生自主报名,但是,你真能报名自己喜欢的科目么?那你就太幼稚了。这就是孩子人生的真实写照,其实没有什么自主权,大人吹得好听,但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她选物理,但是为了升学率,为了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业绩的苗子学生,老师希望她能取长补短,不要再去学什么物理了,而是在英语上要狠下功夫,好成为一个“全面”的好学生,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老师的业绩。而老师怎么逼孩子就范,找家长呗,话里话外地暗示家长,让你孩子学英语。老师自己当然不兴做这个坏人,还是要家长自己去劝服,如果家长不接这个领子,那么孩子以后会受到怎样的整治还不得而知呢。

被牺牲的痛,孩子就不是个人,可以为了大人,为了长辈,为了面子,为了任何说得出说不出的理由,随意去牺牲孩子,牺牲她的感受,牺牲她的选择,牺牲她的爱。这种痛,真的痛彻心肺。狗丢了,爷爷是有过错的,一没有牵绳子,而没有认真照看。知错认错,亡羊补牢,孩子真不能谅解么?我看不是。但是大人怎么做的呢?为了自己的面子,过错推给一条狗,然后找一堆借口,学习任务重,宠物分心,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等等等等,给孩子道歉一句就那么难?为了爷爷的面子呀。这个时候,全家人想到的都是怎么保全自己面子,怎么说服孩子,甚至怎么欺瞒,送个礼物转移视线的。唯独没人想到道歉,补救过失,为什么没想,那是孩子嘛。

我太能理解这种痛了,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绝望的时候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敌人,每个人都笑眯眯的骗人,哄人。他们唯独没有把你当人看,都觉得哄哄就好了。孩子心里承受的痛毫无出口。我觉得,最正确的处理方法,第一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过失,第二是努力去寻找狗,那怕最后找不到,我想孩子也能谅解,因为你在按照一种正确磊落的方式做事情,失去爱宠的痛,你也感同身受,孩子能感觉到你的爱,也终于会接受,可是大人怎么做,不惜暴打,不惜威吓,也要孩子直接接受这个结果,根本不把孩子当成人,只当成自己的附庸。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当然可以大骂,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当然要在自己这一边,如果孩子不顺从怎样呢?当然是恼羞成怒。

我想,片中的父亲,每一次暴怒,都是来自自己的无能,但是每一次都转嫁给孩子身上。

答应带你去看展览,但是因为爸爸的领导要陪吃饭,就只能牺牲给你的承诺了。既然知道有意外,当初为什么要许下诺言?“什么谎言,哄孩子嘛”,这就是当爸爸的态度。这时候,才知道,真正的大人的伪善,为什么大人是伪善的,因为从没有把你当人看。

家庭矛盾的我就不提了,这些都汇集在女主角一个小女孩身上,她真的心里太苦了。最后终于找到自己的爱犬,她也不想要回来了。她害怕,她自己在家里,连个人都不算,谁都可以左右她,她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她什么都不是,那她的狗能是什么呢?更加什么都不是,可以被任意欺负,可以被任意怪罪,可以被送到狗肉店。所以,真找回来了,她又能怎么样呢?还不如没找回来。再也承受不了下一次的伤痛了。

永远的丢了,被另一个主人照着,哪怕对它不好,最起码能保证活着,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么?丢的是狗,也是她心里的善,她的童年,她的爱,都这么丢了。她只能孤独,残缺的长大,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剧。所以看这个电影,就会彻头彻尾地内伤,我觉得自己内心最深的伤疤都被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