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悟道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一本同名的书籍《在工作中悟道》,这本书,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得到的了,我只知道,不是我自己购买的,而且,我还记得,我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高兴。主要是因为当时我最缺的不是这个方面的知识。 继续阅读“在工作中悟道”

岁月的泡沫

《岁月的泡沫》是一部法国的小说,介绍上说,这是一部青春纯爱小说。作者是鲍里斯维昂,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小号表演家,剧作家,被称之为是天才的一个人。

整个故事是一个纯纯的爱情故事,平铺直叙而来,没有波澜起伏,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三角关系。淡的和水一样。但是你看小说,就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因为小说里描写的东西,只有在梦里才可以看到。比如小灰鼠,直接让我想起了Tom & Jerry里面的Jerry。他总是很有灵性的,而且会说话。小说里出现的所有事物,都有生命,都会运动,比如阳光,比如瓷砖,比如钢琴。所以,阅读小说,就像在一个梦境里穿行。

过了中段,小说剧情直转急下,书中两对恋人的恋情,都开始向悲剧发展。男主人公科兰,和美丽的克洛埃虽然结婚,但是好景不长,妻子染上绝症,耗尽了科兰的财产最终也没能治好,最终科兰也陷入了绝望。另一对恋人里,希克疯狂着迷一个作家的作品,把自己全部收入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追寻作品,最后逼得深爱她的女友去杀死了那个作家和所有书店的老板,他自己也因为逃税省下钱买书,被警察杀死了。至此,六位主要人物,已经死去了三个。

小说的结尾,是以小灰鼠的自杀而结束了,小灰鼠花了一些口舌,说服了猫咪送他上路,自己把头放到了猫咪的嘴里,而猫咪连咬一下也懒得动,把尾巴展开在地上,等有人踩到他尾巴的时候,自然就会把小灰鼠咬死。

整本小说看完,我比较遗憾的是我不懂法语,很多小说里的东西,我其实没法理解。比如作者到底如何巧妙,如何运用了双关,都不得而知了。

1984:至少还有光

前两天刚刚阅读完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然后就马上明白了为什么村上春树说,用《1Q84》向他致敬。《1984》讲述了在极权主义统治下,人们悲剧的命运,并且通过刻画一段恋情的始末,来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让人读来背后冷汗直冒的世界。(《1Q84》却是一个故事,也是在一种神秘的压抑的情愫下,一对恋人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此世界的异次元世界,并通过小说中的小说《空气蛹》这个线索贯穿了故事的始末。这里我不想讲《1Q84》,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的话,我要再去看一遍。)

作为一个中国人,阅读《1984》的体验是非常奇特的,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完成本书的书稿,估计他也很难想象,在65年后的今天,一个异国他乡的人,读起他的作品来,仍然会受到很深的触动。

我读的版本是董乐山翻译的,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本,里面还合集了《动物庄园》,他的另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同时,我还从亚马逊下载了《动物庄园》的电子书,因为是免费的,那个电子版有一个好处,在正文结尾的地方,有一篇乔治·奥威尔的自序的翻译,我觉得这篇序文,比我买的那个版本里面带的各种译者序,读起来要亲切得多,有说服力得多。

没有这篇序的讲解,没有他1948年写成此书的事实,你多半会相信,这恐怕是一个现代的讽刺作家写的,专门讥讽中国政治的书。文化大革命的身影,大跃进的身影,一应俱全。然而放到1948年这个时间,就很难想象,作者的想象力何以会如此丰富,有些读者认为,《1984》是讽刺苏联政治的,但是作者明说,他根本没有去过苏联,他的写作,是因为他在西班牙遭遇大清洗活动,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回国后,本国观察家竟然轻易相信了报界发来的关于叛国、阴谋和破坏的报道,这些遭遇使他意识到,“极权主义宣传能够十分容易地控制民主国家开明人民的舆论”,他通过报刊等资料,了解到苏联的事情,并觉得,西欧的人们有必要“看清楚苏联政权的真正面目”。

其实这篇小说到底有着怎样的背景,对于我来说,意义并不是很深刻,真正深刻的东西,是这篇小说所描述的那种统治,跟当今中国的统治之像,实在让人震惊,这使我很容易想到,我们中国当今正在向哪个方向前进。每每想到此处,就无法避免的要觉得绝望。

小说中描述的言论控制之严格,简直令人发指,不单是不能说,不能看,甚至想也不能想。我记得从初中开始到现在,看起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中国通向世界是变得越来越容易的,但是事实上呢,每个搞技术的人都知道,现如今,中国互联网之封闭,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严格,消息过滤和监控程度无以复加,如果还有极致,那不如就做到跟小说中描述的一样好了。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等,就不用说了,新兴媒体,乃至内容社区,无一不经受着严格的监控。以至于到了今天,敏感词、防火长城这种东西,都成了公开的秘密。普通不懂技术的网民,百姓,只能在所有被篡改过,被授意过的信息资讯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形成观点,再也难做到“兼听则明”。

又有几个人能想小说中的史密斯那样,对自己产生质疑?你看到的,学到的,都是经过篡改、过滤、删减、断章取义的,你通过这些篡改、过滤、删减、断章取义的内容,形成的观点、看法真的就是靠谱的么?真的有人会怀疑自己么?如果大家都信以为真了,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还重要么?在中国,离小说描述的世界,已经不远了。只是我们做得更加隐蔽,更加间接,更加让人无法察觉,可以想见,随着监控的进一步加强,极权主义统治程度必将进一步深化。

“希望在于无产者”,真的么,小说充分论证了“无产者”是没有希望的。那么希望在哪里?希望在于我们,我们技术工作者。运用我们掌握的知识,保护知识,保护真相,让真相永远有人知道,让星星之火得以延续。奥勃良估计又要得意地嘲讽了,但是我还是傻傻地愿意相信,我们还有希望。

我是有些略显悲观了,但是中国还不至于这么糟糕。只是进步的脚步太过缓慢,我们只怕是看不到光明的那一天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还不是无尽的黑暗,至少还有光。

维特的烦恼

今天,看完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的烦恼。与之相比,维特式的烦恼又算什么呢。难怪,我看完维特式的烦恼,也很难感同身受了,更难从维特的烦恼中,获得精神的慰籍,这种感觉,不能不说是糟糕。难道说,我竟然真的不可避免的,人到中年?

维特志趣高雅但不炫耀,聪明但是富有同情心,热情但是节制。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在遇到心目中的女神绿蒂后,深深地坠入了爱河,然而遗憾的是,绿蒂已经身有所属。对于像维特、绿蒂这样理智的人来说,根本就不会发生像今天这样劈腿的事情,更何况绿蒂的丈夫阿尔伯特也是一个翩翩君子,值得托付终身的幸福。于是乎,就产生了维特式的烦恼。

在现在的我身上,似乎再也不会产生维特式的烦恼了,那么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维特呢?我努力回望自己的少年青年,想要找到一点维特的影子,然后我回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又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还真的,一个又一个女神,有如一个个画面从我眼前闪过,她们如今又依偎在谁的身旁,是哪个阿尔伯特让她们托付了终身。

记得大学时代,第一个喜欢的女神,身高1米7多,叫什么名字我竟然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了,反倒是她们寝室另外两个女生的名字还记得。可见年轻时候的自以为炽烈的情感是多么的不靠谱,这才10年不到,竟然连名字都想不起来了。那个女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就一般般,但是那时候的那种憧憬,真的是把她看成仙人一般。不过很快,我就被深刻的打击了。女神找了一个矮矬,整天坐在矮矬的自行车后座上面一起出去。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

“她找谁不好,偏偏是那么一个矮矬!”说出这话的时候,我并不认识那个矮矬,只知道是我们隔壁两个班级的,削瘦,驼背,形容猥琐,每天带着网球拍打网球,估计是矮矬富,这个世上,并不是只有高帅富才有女人缘的,矮矬富也一样,大概如此,说不定也不富,反正我当时宁愿这么想。也许女神只是为了好玩。但是看着他们那亲昵的样子,真是让我极度受伤。从此再也不迷信女神。每个女神后面,都有一个矮胖挫,大概就是如此。

第二个遇到的女神,是因为学生工作的关系,其实就是兄弟班级的。回忆起那时候,第一天认识,我们就聊得很投机,以至于,说话说了整整一个下午。那时候的她是有男朋友的,我们无所顾忌地聊着,谈论她的男朋友。她烦恼了也会跟我说,受委屈了也跟我说。但是我只是没有任何机会,我也没有那份心思。后来,她换了个男友,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大叔,我心里很伤心,劝她,希望她不要这么对自己,哪怕找个年轻有为的帅哥,可惜这也不是我能决定的。她说,她很高兴,她没有错误定位跟我的关系,所以,我们保住了珍贵的友谊。于是我就承认了这份珍贵的友谊。事实证明,友谊往往比爱情来得长久。毕业时分,女神说她承受不了压力了,感觉到没有希望了,于是跟大叔分手了,终于重新找了一个高帅,富不富我不知道,至少人是风度翩翩,也是我们自己学院的,人我也差不多认识,我现今感觉,他大概就是她的阿尔伯特了吧,于她,我是做了一回维特的。

我很高兴,本来我以为自己已经彻底麻木了,不会再有感动的,在追忆青春年华时候,在搜索记忆里的维特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仍旧年轻,我又找回了以前的感动的感觉。我也做过维特,我也有过维特式的烦恼,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