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我的射血分数(LVEF)很低,但是却没什么不舒服?

来源

Q. My doctor told me that I have “low ejection fraction,” but I feel fine. How can this be? I thought this was part of heart failure and would make someone feel bad. Should I do anything about it, even though I don’t have any symptoms?

问:我的医生告诉我,我的射血分数很低(LVEF),但是我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怎么回事?我想,这个指标应该是心脏衰竭的表现,会让病人感觉很差的(但是我却没有)。我该做点什么么,即便我没有任何症状?

A. Your ejection fraction is the amount of blood your heart squeezes out with each beat. The typical heart fills with a half-cup of blood (four ounces) and ejects a bit over half that with each heartbeat. A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 is in the range of 55–70%.

答:你的射血分数,代表了你的心脏每次跳动能够射出的血液数量。一个典型的心脏,里面大概有半杯血液(4盎司),每次跳动大概喷射出一半多一点血液。一个正常的射血分数范围在 55-70% 之间。

A low ejection fraction is usually a sign that the heart is abnormally enlarged, thickened, or stiffened. Although it can cause problems such as shortness of breath, inability to exercise, swelling of the feet and lower legs, and fatigue or weakness, some people with a low ejection fraction feel fine.

低射血分数,通常是心脏异常变大、变厚或变得没弹性(stiff)的信号。尽管它可能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呼吸短促,无法进行锻炼,小腿和脚部浮肿,乏力或者虚弱,然而,仍有一些人没有任何不适感。

As you mentioned, low ejection fraction is often a hallmark of heart failure. Taking an ACE inhibitor can help ward off this condition. A series of major clinical trials called the Studie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SOLVD) showed that this type of drug helped delay or prevent progression to heart failure in people with a low ejection fraction but no symptoms.

就像你提到的那样,低射血分数,通常是心脏衰竭的特征。摄入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避免这种状况(估计说的是住院)。一系列临床实验(叫做左心室机能障碍研究 SOLVD)表明,这种类型的药物可以延迟或者阻止低射血分数但是无症状患者的心脏衰竭进程。

— Richard T. Lee, M.D.Associate Editor, Harvard Heart Letter

中山医院看病记

引子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体检查出来心脏有问题了,也可能是每次都有吧。从我有关注体检的报告以来,就没有一次体检报告上会说,您完全健康,请注意保持的。或多或少有点问题,似乎不查出点问题来,他们就没尽到责任一样。然而,只是帮我确认,全部正常,也算一种功劳呀,没有一家体检公司是这么做的吧?

以前心脏的问题,都是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这个充满了术语、阈值的客观描述性说法,对身为普通人的我来说,几乎等同于毫无意义的一句话。什么是“窦性”?还有什么别的类别么?什么叫过缓?不齐是什么?不齐又怎样?迷一样的体检报告。

前两年,突然开始说早搏了,尤其去年和今年,都说了。早搏这个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说法,因为我后来搜索网络,发现 90% 的人,都会有早搏现象伴随,如果所有人都有,那么查出来有这个,还有什么意义么?别人都有的你没有,是不是才显得奇怪?

原来,这个东西,也是分程度来看的,超过了一个频次,提醒才有意义,而我连续两次被提醒,应该是次数比较多了吧。但是,医生永远对自己的专业讳莫如深,可能一方面觉得不屑于告诉你,另一方面就觉得告诉你也不懂,何必废话?

以前

如果我没有记错,我以前肯定是尝试去看过早搏这个事情的。我甚至记得还是拖了 Eason 给我介绍的医生,医院竟然在浦东张江,那时候,我出差非常多,正是那个时期,我称为了东航的金卡会员的,那应该就是 2017-2018 年间的事情了。倒是不记得是哪家医院了,我跑过去,医生给我开了一个检查,就是动态心电图,今天开了,你先付费,然后预约来医院佩戴设备的时间,如约前来佩戴,24 小时候后,再来归还,然后再隔若干天来去报告。

那次给我介绍完了,我到了预约的日子,正好出差了,于是就没有做成。如果爽约了,也不是没有办法,就是你要跑一趟医院,然后重新预约,然后在新的预约时间再去。你想想,我在上海的最西边上班,然后要跑到东南头去,每去一次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代价。

最后,我爽约就彻底放弃了,没有去重新预约,也没有去退钱,就那么不了了之了。检查费也白交了,记得还不少呢。

你可以算算,要去多少次医院,看医生预约第一次,佩戴设备第二次,归还设备回诊第三次,这是最优的情况,而且回诊因为跨了不知道多少天,肯定是要重新挂号的。所以,这么看,最后放弃了,实属正常啊,谁还不懒呢?

成行

这次为什么看上了呢?真的是好多因素的促成。一个是体检的时候,医生真的说得很大声,而且,跟我沟通的时候,意思我这个情况有点严重,还找了隔壁老头医生来看热闹地点评。总之就是早搏次数太多了,超过了临界值,值得引起相当的注意。

检查医生甚至说,你这个有可能是心肌炎,听着就很可怕的疾病。

其次,我之所以能成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真的很闲。2019 年 4 月,调动到现在这个岗位后,我的任务就很少了,一个是这是一个远离前线的后方,另一个,团队的业务不是那么紧急,只是重要不紧急,再者,团队比较成熟,之前一任相伟把团队筛选得很好,所以,需要我出面的地方真的是不多。

最后,就是我很尴尬的有一天年假 2 月 6 日就要过期,要知道 2 月 6 日当天是放假的,根据规则,我又不能预订 2 月 7 日使用这个过期的假期,那么既是说,要么我提前用掉,要么就只能坐看浪费,那就亏了,白白少了一天年假。

最后,我决定请个年假去看病。

逻辑

其实,我是不知道该去哪家医院看心脏的,不过一个同事告诉我,中山医院是上海看心脏内科最好的医院。那就中山医院吧,反正哪里都没去过,对我来说是完全一样的,没有区别。下载了一个 App,希望通过网上来预约挂号,于是发现还真有,但是预约太难了。

而且,我有一个想法,逻辑是这样的,一般医生看病,都是你已经有明显的症状了,然后根据症状进行检查,然后根据检查指标进行尝试治疗。那么如果你没病呢?看病到底是怎么个流程呢?以前,我看过一个古代人对扁鹊的采访,问他对自己医术的评价。结果扁鹊说,他们家里三兄弟,他的医术最差。

找他看病的人,都是很严重的病人,然后,他巧妙施为,勉强保全了病人的性命,于是,名声大造。但是他二哥呢?在病人稍微有点征兆的时候,就已经看出苗头,及时要求病人调整状态,然后病人就免于病情恶化,基本不怎么会进入危险的境地,于是看起来,他二哥只能看些小病。他大哥就更神了,根据自己的医术和对季节规律的了解,在乡里及时通知大家怎么预防,怎么保健,于是他大哥周边的人,几乎都不生病。于是没人知道他大哥懂医术。

看完这种误人子弟的故事,你是不是也想找个扁鹊大哥那样的医生给自己看病阿?就是俗称的看“未病”,我于是想到的就是找个专家,因为我看起来像个健康人啊,只是想知道自己会不会有什么恶化的可能性啊,这就要能从小的现象里看到长远的很有经验的老法师来做这个事情,我才放心啊。是不是很有逻辑呢?

遭遇

我挂号的时候,想选专家门诊,才发现,专家门诊要提前 14 天预约的,否则想约到都很难的。惊讶发现,高级专家门诊,是可以约次日的,而且,一个怪又不怪的现象,同一个医师,既是专家又是高级专家。然后你一看价格,就明白了,高级专家挂号一次,是 450 元。其实,这就是黄牛号了。只是当黄牛的是医院自己,然后价格是公平透明的,一视同仁的。

所以,同一个人,要为想看高级专家的人预留时间,这可以创收嘛。高级专家的实质就是,可以不排队,不抢号,用“钞”能力看病的意思,但是为了遮羞,非要取个高级专家的明目,中国人也是搞笑,吃相难看,但是不接受指责,哪怕联想也不行。

好在最近几年都不看大病,所以说,我还是可以奢侈得起的。不情愿地交了钱,真的就看到了医生。

这个中山医院给我的印象,真是巨大无比的。早几年,老婆住在小木桥路,其实就在枫林路小木桥路那附近,离中山医院只能说是一步之遥,然而我从来没去看过病,老婆也几乎没怎么去过。我只记得去过一次体检,是周日,似乎没什么人。

这次去了,才发现中山医院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靠近肇家浜路,而西院已经贴着斜土路了,这放美国就是好几个街区那么大规模啊。医院附近穿行的人群车辆,仿佛都跟医院有点关系,要么上班的,要么看病的,要么就是专门服务上班和看病的人群的。就是一个小小的医疗城一般。

下了 9 号线,走了很久才走到西院,必须要从斜土路进去,这是拖了疫情的“福”了,医院都采用单入单出管理,要绕很远到规定的门,进去后再绕很久去规定的楼。

上午等了快 1 个小时,才见到医生,我说了下来意,体检后,确认下情况,简单明了,医生什么话都没有,检查,化验。心脏彩超 + 动态心电图 + 验血。说了句,我相信你看得懂文字说明,我就不解释了,送客。450 元挂号费啊,我大概就说了三句话,60 秒。

然后就进入了漫长的检查排队过程。检查在门诊楼,我看病是在特需楼。不得已走过去,然后,开始排队检查,心超人不多,很快就查完,报告五分钟出,自助报告机打印。

这时候,我犯了个巨大的错误,就是我以为验血也只能在门诊大楼的,我忘记我是 450 的特需病人了,就没往那边想。结果门诊楼抽血,需要排队 126 个号,我简直崩溃。这里真的犯了好几个错误。第一,我可以在心超之前去取号,那就可以节省 20 多分钟的。第二,抽血处大屏幕下面滚动一行红字,因为每次都是局部,就没耐心看,上面写得是,因为人数较多,比较繁忙,建议步行到东院 20 号楼抽血,速度会快一点。妈的,我完全没看。我跑去悠哉吃了个早点,确实也是饿了,然后回来就死等了,一直看手机,而没有询问,收集资料,或者找机会等。

抽完血给了小票,才发现,我竟然不是验血常规,而是心内科的特异检查,出报告要 3 小时,看到这个数字,我内心是崩溃的。

其实吧,血常规,一般都说半小时,那是很极端的,一般十几分钟,不过得益于电子系统的通知,我们才能及时拿到,不然就要看大屏幕公告,谁的报告好了。中山医院更糟糕,连大屏幕都没有,你只能去报告机轮询,不然你不可能知道你报告好了没有。满大厅都是扫码轮询报告机器语音。

我每 5 分钟去一次,一直过去 20 多分钟了,突然出了一句话,说您的报告 98 分钟后准备好,我一看,不是找不到,而是时间预告,我就打开电脑写代码了,我竟然信了,安心等待了。愚蠢!写了半小时,已经 12 点半了,我肚子饿了,想最后看一眼时间预告,卡时间去吃个饭。没想到,报告直接打印了,绝对没有 98 分钟啊,最多 30 分钟,而且我不知道已经好了多久了。又浪费时间了。

到这里,你已经很懊恼了,因为信息的缺失,没有引导,浪费了很多无畏的时间,这时候另一个气氛的事情就是,我因为没地方坐,想着 3 小时等待呢,去了特需楼坐,发现,特需楼有地方抽血,没人排队,竟然和几百人排队的地方,一样,两个窗口。一方面感叹钞票就是好,一方面悔恨自己钱付了,也没享受到任何特权,真是气得想哭。

值得安慰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等待验血的时候,我去动态心电图那里跑了一次,本来是想改约时间的,单子通知我次日早上来,我因为去北京探亲,想改下周,竟然改成了当天,意味着我节省了一次去医院的次数。当场就装上了仪器。

拿好当天报告,想去回诊。其实,这也是后来才搞明白的词。以前,医院看病,就是病人排队站在医生办公室门口,站一排。那些做完化验回来的人,到底应该重新站到队尾,还是可以直接插队进去呢?没一个地方有说明的,都是含糊的。你礼貌点就重新排,你无耻点,就直接挤进去。当然,你看到的都是无耻的人。毕竟有病,还要脸干嘛?

后来,有了电子排队,大屏幕叫号,结果仍然留了这个 bug,很简单,挂号的人,有个号,按号叫名字,简单,但是叫过一次后,你等了 3 小时,拿着报告回来,又不用重新挂号,到底怎么电子叫号呢?扯淡吧,做了系统也不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了。

我在有些医院,看到过一种导诊台。就是护士,手动安排队列。没号的人,我给你安排个位置,那就有序了,避免真糊涂和真无耻的人一拥而上,反而低效。这就是这两年的事情,这个业务多了个名字,叫“回诊”,就是在看病当日,因为检查离开现场后,拿着报告回来再次找医生,叫回诊。

有了这概念,你就可以研究了,比如我可以问问志愿者,回诊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定要打听清楚,不然我已经浪费了大约 2 小时了,不问清,可能浪费更多。

第一,我错过了上午的问诊时间了,下午 1 点 30 分开始,第二,回诊需要排队,是自助的,去挂号机上,重新扫描,然后选择回诊,就可以排队。

虽然,离下午开始还有很久,我想到了,排队不应该下午再来,可以先排队,这也是我机灵,如果我死脑筋一点,真的下午来排,等更久。我排了号,出去门外吃个饭,然后围着医院绕了半圈才重新进来。

候诊打听竟然人满为患,我心里想,这是专家门诊和 450 特需的候诊大厅,竟然还这么多人,可怕,有钱人太多了。等了很久,大屏幕也没出现我的名字,也没叫到,我有点急,还以为专家没开始放号呢,只能冲进去问,结果被赶出来,说看屏幕。

我出来,气不打一处来,懊恼,气愤,疑惑,各种情感涌上来,站在门口不想走。这时候,我发现,医生门口的小屏幕开始叫号了,远处的大屏幕和小屏幕竟然不同步!!!而且只显示队列前三个人,只有1,2,3 三个号,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过号了,体验差到姥姥家了。

好在我站了 2 分钟,看到我名字出现在 3 这个位置上,前两个都 no show,我赶快挤进去,心里竟然觉得“运气真好”,事后就觉得,这种种,只能说是“荒诞”。

心衰

医生一看报告,竟然有点高兴和得意的语气,让我诧异,生气,他说,“哟~,这就影响心脏功能了,你这个是心衰早期”,那个“哟”,拖着调子,上扬语气,一种居高临下的得意,好不气人。我惊讶了,脱口而出“啊?!都这么严重了?”,这是难以置信,这是不甘,我看到的各种新闻,沾上这两个字的,后面跟的描述都是“猝死”,你说我什么心情?

不曾想,医生竟然勃然大怒,冲我大吼大叫,“我跟你说什么,你听着就行了!你不要质疑我!”,“你质疑我,我还跟你说什么?!”,吓得我一抖,还能这么吼病人呢?我都懵了,不敢说话了,然后就问我家里吃什么药,我就莫名,我第一次根据体检来复诊,没觉得自己有病,怎么会有药吃?只好说,没任何药。他就硬开了两个药,让我吃一周。

很多问题,被他吼了下,我都忘记问了,比如报告上的说法是什么意思?怎么造成的?严重否?能不能恢复?我都没问出来。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叫下一个了。只能悻悻得离开办公室,带着满肚子的狐疑。

动态心电图报告最少两天后,来解读报告,又要重新挂号,看这个排队的势头,看同一个医生,恐怕我又要花 450 了。

整个过程里,我花那么多钱,和医生共处的时间,不超过 5 分钟,说话不超过 10 句,什么关键信息都没得到,你们说我是不是冤大头呢?

我感觉,在中国,你就不是一个人,你太渺小了,如果你生病了,更是蝼蚁中的蝼蚁,可以被任何人欺负,本来自尊就很低了,还要被医生羞辱。你是工作繁忙,你是见惯了死人,所以你就对还活着的人,求助你的人,这种态度么?

以前,听到有人拿刀砍医生,我觉得气愤,替医生不值得,救死扶伤,还要被人砍,今天我经历了这一切,心里有点恍然大悟,难怪被人砍,没有自尊,被轻视,被蒙在鼓里,被欺负,如果我反正要死了,一怒之下去砍他,奇怪么?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吧,怨不得人啊。这种态度恶劣的老头,凭白给自己的群体抹黑了,让每个医生都担上了被砍的风险。

医术和医德可见没什么必然联系啊。

小确幸

值得高兴的事情不是没有,还是互联网精神吧。我之前更换了社保卡,然后激活了。我没意识到,社保卡就是医保卡,应该用新卡了。毕竟职业生涯的前十年,我几乎只去过个位数的医院,而且,社保卡去年我刚换,还一次都没来得及用。

到了医院,我发现我没带新医保卡,旧医保卡虽然号码正确,但是无法使用。挂号又是用自助机具,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窗口问了值班说,让我支付宝申请医保电子凭证。我点了,竟然很容易,身份证号码,人脸识别,授权开通,就出现了医保付款二维码,速度之快,令人乍舌。

昨天一天看病就靠支付宝了。所以说,互联网太厉害了,太洞悉人性了,关键时刻帮了大忙。如果互联网人去做医院的系统,并且收入分给互联网人,那么现在的医疗管理系统的体验,能前进十年。医院这种救死扶伤的地方,竟然那么蔑视人,远远不如互联网,这也是我无法介怀的。

自医

花了 450 块,我还是只能去害死人的百度,找寻关于疾病的信息,你说气人不?我看百度上说,心衰也是分阶段的,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状态和危险不同。我是心衰前兆,不一定已经是了,就算已经是了,也肯定不是第四期,于是我可能还能安稳活很多年,当然都是百度告诉我的,医生什么都没说。

完整的一次胸闷之旅,这是被气的,没病要被折磨出病来了。到现在,我还不知道确切的比较权威的消息,我到底怎么了,危险高不高,只能想办法下周回来了,伺机再去了。

2021 年计划

一年一共有 365 天,那么 1% 就是 3.65 天,差不多 4 天不到点。现在 1 月 13 日,2021 年已经过去了 3.56% 了。我觉得,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时间过得非常快,恍惚一下,一年就过去了 3.56%。这时候,我才想起来,要做个计划。

过往,我似乎只做了年底总结,做新年计划的时候真的不是很多,想法也很简单,好像习惯了随波逐流,不习惯按照计划来行事,因为从小就发现,做了计划的事情,也根本做不到,尤其是需要长久努力的事情,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做了计划,反倒容易失败,不知道这个怪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能从小就没有按照计划成功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更加不喜欢计划事情了。

然而,所有的成功学,似乎都说明了一点,成功是计划出来的,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是大家都在这个事情上撒谎了,还是说,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发现通过计划规划人生的窍门。

其实从 2019 年开始,我的生活就处在一种混沌中,勉强能过下去,但是要说过得好,那是怎么也不可能的。一个中年人独居,又怎么能算过得好呢?这个由来也是说来话长了,并不想赘述。怎么摆脱这种窘况呢?似乎又不太可能,如果两年前,我开始发力,现在似乎也未必会是这样,但是拖到现在了,我到底是发力还是不发力呢?又进入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不过,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倒是,所以,我还是觉得应该计划一下。认认真真地执行看看,当然也可能只是说说而已。我现在无论表现了多么大的决心,不到了明年这个时候,终究也都只能看成是一种空话。

第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准备好,我现在的工作,已经到了一种乏善可陈的状态了。我等于已经蹉跎了一年半了。这一年半我感觉自己没做什么事情,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价值,如果说做了什么,对我来说都是手到擒来,太简单的事情了,没什么挑战。如果现在还要讳言,那就太不诚恳了。但是我着实在一种自己也觉得窘迫的境地,就是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我说准备,就是要激活自己,进入一种随时可以任职新岗位的状态,这个真的是很难。具体的一些举措,我很难写出,所以我担心落空。比如,我想过刷题,但是这个东西真的不是我所擅长的,而且,刷题往往都是敲门砖而已,就算题做得再好,其他方面不行,也没法前进一步。

其实,这里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我还没想好,如果挪动的话,到底应该选哪个赛道。这个是大忌,如果不做技术了,那么刷题到底有什么用呢?但是这个就是一个问题,换赛道的话,到底换哪个,以及怎么上去,比如做技术管理,到底行不行呢?得别人给你机会,不然别人的期待是很高的,谁愿意随便引入一个技术管理者,但是什么主流技术都不熟呢?

如果不做技术了,那么刷题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太尴尬了,但是不做技术的话,到底应该干啥,是不是要从头开始?我的境况,到底能不能承担呢?从没想到过,中年是这么尴尬的一个年龄。更没想到过自己就不知不觉沉溺到这个陷阱里了。看来年轻的时候,还是没有想得太明白啊。真是可悲。

第二个就是家庭的境况,到底能不能明朗清晰化,老婆说让我买房给孩子准备好学区,这里显然暗示了一个问题,孩子必须回上海读书了,那么她应该也要回来了。对她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挑战或者说牺牲呢?比如能找到怎样的机会和工作?待遇会不会打回原型?那时候,如果我境况糟糕,会不会陷入一种贫贱夫妻百事哀?

那今年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伺机买房,这是一个准备,至少要搞清楚,买哪里比较好,自己到底能拿出来多少钱,贷款多少钱,这就倒逼,必须找到靠谱的工作,所有的决策仿佛是一个死锁,钱就是这个钥匙,可偏偏是没有钱的啊。

第三个孩子的就学问题,上海到底什么政策,孩子到底去哪个学校上学?私立好学校,必须摇号了?那么学区只能选公立么?得有个目标吧,孩子已经 4 岁了,7 岁上学,最多再荒废一年,未来两年恐怕都要做好准备才行了,两年毕竟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啊。

以上写到的都是一些艰难的问题,涉及到我自己的努力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努力,但是里面恐怕少不了我的努力。我似乎天生就不善于处理这些复杂的事情。说实话,写出来,我是很忐忑的。也意味着,我如果下定决心处理的话,我就要在很大的自我压力下工作。

另外一些关于个人修养的事情,现在看看永远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学什么东西,看多少书之类的。不过就算做了计划,这类事情也未必能完成。2019 年我给 2020 年计划了看三套书,《世纪三部曲》《海伯利安》《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最后,我一样也没看完。所以,新年到底该给自己立一些什么个人目标,我甚至都没主义了。

如果,按照我现在的效率,我历史上动过的念头,排成计划的话,恐怕未来 10 年都未必能完成吧。既然时间是这么稀缺的资源,怎么使用就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偏偏又很喜欢去浪费时间。这可如何是好呢?我现在只有一个比较硬性的计划,就是 2021 年,我必须阅读 5 本技术书籍,哪怕最简单的技术书籍也算,不能在技术上一无积累,毕竟我最后还要有个吃饭的手艺的,算是保底吧,就算是保持一种修养也是应该的。

第二个是阅读 5 本理财方面的书籍,我想,现在这么困窘的境地,也是因为始终没有工作以外的稳定财务性收入吧,所以才不够从容,意识到的也太晚了,但是如果不逼着自己硬上,可能也没有办法吧,实操是可怕的,那么从学习开始总是可以的吧。

第三个是阅读 1 本哲学方面的书籍,人不能总是摄入一些简单的资讯,我这两三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自我感觉就进入了急转而直下的趋势。所以,总要思考点形而上或者真正抽象的东西,好让自己的大脑保持一个活力吧。

2019 年和 2020 年,唯一有所成就的事情,其实是健身,我养成了一个规律健身的习惯,同时也解释了,我的时间到底花在哪里去了。除了被自己挥霍浪费的时间,剩下有意义的,可能就是健身。2019 年底,我让自己的体重低于了 70 kg,2020 年,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又胖了,不过最近一次过秤,是 73 kg。我也不知道,多出来的那 3 kg 到底是肌肉,还是肥肉,可能还是要拍个裸照对比下。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健身这个习惯,最好能多跑步,不为了减肥,而为了纾解压力,增强心肺。体检显示我甘油三酯高,我想,就是有氧运动太少导致的。

2020 年我想了一年学习乐器,最后也没买,也没学,2021 年,我其实不敢给自己立这个目标了,随缘吧,上面所有的事情,如果都能按计划执行的话,我觉得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如果,我 20 岁,我可能会对上面的计划鄙视不已,但是我现在 36 岁了,我就觉得上面是很大的成就了。

希望今年真能有所成就。

语言能力退化

今天,我在桂林,参加公司 2021 年度 Q1 的大会,会上,我代表部门汇报了过去一年来我们部门的工作。我汇报得很差,说话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的样子。

然而,事实上,我准备这个 PPT 花了差不多 8 个小时以上,美化了两遍,事先还写了逐字稿,还改了一遍,昨晚没睡好,半夜醒来,还在闭着眼睛模拟演讲,谁知道上了台,仍然讲得那么差。

我就尝试去反思,自己说得差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语言能力的退化,其实我以前有很良好的表达能力,即便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也能说得振振有词的。现在,我似乎完全没有了这种的能力了。回想过去半年来,我几乎很少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了。

在工作中,我管理的团队严重减少,从原来的 40 个人,减少到只有 4 个人了,我负责的业务,从原来的重中之重,变成别的部门的从属部门,如果不是我的主动要求,可能我的工作会比现在更少一点。

这导致我本来是企业里的一个连接点,而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终端节点,“高扇入,低扇出” 了,导致我接受指令偏多,发出指令减少。

于是,我的工作现状是,一天都用不着讲一句话,要么下属向我汇报,要么上级给我部署工作,我没什么机会说话了。可以说话的人也很少,除了关联部门的人,但是也不需要他们老是直接跟我说话,跟我的下属说话就足够了。

这些共同导致了语言能力直接就退化了,很少向外传递概念,很少组织自己的语言,突然上台,去讲一些话,能讲好反倒是个奇迹了。

当然,没讲好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我代表整个部门去汇报,但是绝大部分我汇报的东西,都不是我负责的东西,我对要讲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只听过一些表面的内容,那些事情不是我决定的,我也没参与过,也不汇报给我,也不对结果负责,那让我代表那个人去汇报,就显得底气很不足,证所谓厚积薄发,那么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转述别人的汇报,那能讲出来和讲到点子上的东西就更少了。

对了,忘记说了,今年基本是完整独具度过的,除了过年期间的疫情,多休了几天假和家人在一起,其实话也不多,一来家人太熟悉了,二来三代人在一起,很多话也不方便说,结果还是一起打游戏的时间居多,很少坐下来好好聊天,当然跟家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我们很少进行内心想法层面的沟通。

过去一年还是过得太过闲散了,所以,导致我真的能力退化很厉害,无论是硬性的能力,还是软性的能力,正所谓,用进废退,不外如是。这真的太过可悲了。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还是要采取行动。我目前想到几个对策。

第一,每周尽可能找人一起聊天,比如请人喝咖啡,聊天随便什么话题,只要时间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内容达到一定深度,就会对我的语言表达,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第二,恢复撰写日记,或者随便写作点什么东西,总之要多写,写作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组织形成的一个过程。我应该恢复这个习惯,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继续荒废了。

第三,其实我也没想好第三个是什么,大体方向是忙一点,最好输出点什么东西,比如,讲一门课程,或者组织一个开源项目,每天沟通项目,或者什么别的东西。具体我也不知道,一个是要忙,一个是要有聚焦,避免像现在这样虚度光阴,可能就会很大改善现在的处境,至少要延缓衰退的过程。

微信,拍一拍

早上一醒来,好几个群里,无数的 “ XXX 拍了拍 YYY ” 的消息,刷屏。原来微信又出了新功能。我试了一下自己不能拍,应该是版本没有更新,果然,等到中午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强制退出微信后,去 App Store 就可以看到更新按钮,这是苹果的一种机制。

升级后,我也可以体验这个功能了,在几个群里,兴致勃勃地拍起来。

拍了拍,这个功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功能?感觉完全没有用,只是在双击群聊里的一个人的头像时候,产生了一条灰色的提示消息,手机会相应的抖一下,甚至在静音的手机上,别人拍了你也不会抖。

是一种极度弱化的信号,好像走在桌上,跟陌生人擦肩而过。有朋友说,完全理解不了有什么用。有个腾讯的朋友说,公司内部有个帖子,产品经理发的,叫 “ 做个功能取悦自己”,这个功能只是某个无聊的产品经理取悦自己的产品么?我恐怕不敢完全认同。

有人说,QQ 有 “戳一戳” 功能,一点不新鲜,微信只是模仿而已。但是,这真的是戳一戳么?我也不太敢这么确认。

如果你觉得我自有一套特色的说辞,可能你就错了。我也没啥想法,这到底是什么功能。比起关注这个事情的原因,我更好奇,微信产品团队的决策机制,这么多年没退出过大功能的他们,如何形成了做这么一个功能的决策呢?

没人可以预测社交产品的演化形态,所以,腾讯整体的企业文化是开放和包容,容纳了各种不同的人,希望这些人能发挥创造力,如果有东西能革腾讯的命,最好诞生在腾讯的内部,还让老板觉得安全。

这么看问题,微信上出来我们这种中年人不能理解的功能,太正常了,我们可能不是微信取悦的对象,也不是微信防守的目标,极可能就是这样。

我好奇的是,微信的领导者张小龙,显然年龄不小了,很多产品经理也是不年轻的,那么他们怎么能让这个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用的功能被设计实现上线呢?哪怕只是实施,做对有不容易。

可是好不容易做对了,又带来什么效益呢?这就留给大家自己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