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受过的内伤——《狗十三》

《狗十三》我是陆陆续续看完的,因为这个电影我不能心平气和地从头看到尾,每看一个段落,我就有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憋到内伤,看这个电影,我很受伤,内伤。

李玩的父母离婚了,应该是归了爸爸,但是爸爸又取了一个年轻的新老婆,她又生了一个儿子。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李玩的状态,那就处境尴尬。爸爸结婚了,她不能当灯泡,只能跟爷爷奶奶住,而爸爸又得到了一个儿子,就算住爷爷奶奶家里不相见,尴尬也还是降临到她头上。

如果觉得,电影是在探讨再婚家庭生养二娃后,带来的问题,我觉得那就太简单了,太表面了。我觉得女主角的很多遭遇,都是我自己的遭遇,或者我身边人的遭遇。这种感同身受,让我内心隐隐作痛。

被冷落的痛,孩子最亲是爸妈,但是爸妈最亲的是孩子么?我看未必。只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李玩,其实是当今很多中国儿童的真实写照。你一定听说过留守儿童问题。爸妈在外打工,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照顾,爷爷奶奶看半年,姥姥姥爷看半年。父母离异又二婚,只是增加了戏剧性,但是就算没有这个戏剧性,老人看孩子,也是常态。作为孩子到底是什么感受呢?那就是被冷落的痛,自己一方面知道有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又在哪里呢?

不被尊重的痛,学校有兴趣班,号称让学生自主报名,但是,你真能报名自己喜欢的科目么?那你就太幼稚了。这就是孩子人生的真实写照,其实没有什么自主权,大人吹得好听,但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她选物理,但是为了升学率,为了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业绩的苗子学生,老师希望她能取长补短,不要再去学什么物理了,而是在英语上要狠下功夫,好成为一个“全面”的好学生,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老师的业绩。而老师怎么逼孩子就范,找家长呗,话里话外地暗示家长,让你孩子学英语。老师自己当然不兴做这个坏人,还是要家长自己去劝服,如果家长不接这个领子,那么孩子以后会受到怎样的整治还不得而知呢。

被牺牲的痛,孩子就不是个人,可以为了大人,为了长辈,为了面子,为了任何说得出说不出的理由,随意去牺牲孩子,牺牲她的感受,牺牲她的选择,牺牲她的爱。这种痛,真的痛彻心肺。狗丢了,爷爷是有过错的,一没有牵绳子,而没有认真照看。知错认错,亡羊补牢,孩子真不能谅解么?我看不是。但是大人怎么做的呢?为了自己的面子,过错推给一条狗,然后找一堆借口,学习任务重,宠物分心,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等等等等,给孩子道歉一句就那么难?为了爷爷的面子呀。这个时候,全家人想到的都是怎么保全自己面子,怎么说服孩子,甚至怎么欺瞒,送个礼物转移视线的。唯独没人想到道歉,补救过失,为什么没想,那是孩子嘛。

我太能理解这种痛了,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绝望的时候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敌人,每个人都笑眯眯的骗人,哄人。他们唯独没有把你当人看,都觉得哄哄就好了。孩子心里承受的痛毫无出口。我觉得,最正确的处理方法,第一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过失,第二是努力去寻找狗,那怕最后找不到,我想孩子也能谅解,因为你在按照一种正确磊落的方式做事情,失去爱宠的痛,你也感同身受,孩子能感觉到你的爱,也终于会接受,可是大人怎么做,不惜暴打,不惜威吓,也要孩子直接接受这个结果,根本不把孩子当成人,只当成自己的附庸。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当然可以大骂,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当然要在自己这一边,如果孩子不顺从怎样呢?当然是恼羞成怒。

我想,片中的父亲,每一次暴怒,都是来自自己的无能,但是每一次都转嫁给孩子身上。

答应带你去看展览,但是因为爸爸的领导要陪吃饭,就只能牺牲给你的承诺了。既然知道有意外,当初为什么要许下诺言?“什么谎言,哄孩子嘛”,这就是当爸爸的态度。这时候,才知道,真正的大人的伪善,为什么大人是伪善的,因为从没有把你当人看。

家庭矛盾的我就不提了,这些都汇集在女主角一个小女孩身上,她真的心里太苦了。最后终于找到自己的爱犬,她也不想要回来了。她害怕,她自己在家里,连个人都不算,谁都可以左右她,她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她什么都不是,那她的狗能是什么呢?更加什么都不是,可以被任意欺负,可以被任意怪罪,可以被送到狗肉店。所以,真找回来了,她又能怎么样呢?还不如没找回来。再也承受不了下一次的伤痛了。

永远的丢了,被另一个主人照着,哪怕对它不好,最起码能保证活着,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么?丢的是狗,也是她心里的善,她的童年,她的爱,都这么丢了。她只能孤独,残缺的长大,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剧。所以看这个电影,就会彻头彻尾地内伤,我觉得自己内心最深的伤疤都被揭开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