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理解、思考的思考

上周日从韩国旅游回到了中国,想起来上周六,在首尔游览时候,地铁上突发奇想和同事产生的一场讨论,主要是关于阅读、理解、思考的一些思考。现在把当时的一些想法在此沉淀下来,供今后参考。

起因是我在看一份韩文的材料,然后想起来导游说,韩文是一种表音文字,然后思维就发散了开去。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世界上大概有7000种语言,大概有2000多种语言有书面文字。没有查到到底有多少种语言采用了表音文字,又有多少种语言采用了表意文字,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表音文字的数量应该远远大于表意文字的。

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的格局呢?为什么表音文字到了近现代,要远远发达于表意文字(假设这个命题是成立的,因为没有证据)?我经过一番思考,推导了一个理由。我反思了自己阅读和思考的过程。

对我来说,思考的真正载体是语音,其实脑子里在进行抽象推理的时候,都是以语音为载体进行的,如果念出来就是“如果a,那么b”,一般思考时候不会念出来,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不可感知的,就完成了这样的思考,只有当静下心来深刻反思思考的过程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是在以语音为载体进行思考。

再来看看阅读的过程,我发现我想要读懂一段文字,首先做的事情是在大脑里将文字转换成语音,然后对语音序列进行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很难理解(不是不能理解,而是很难,而且很难形成有效的短期记忆)。

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文字,老师在教的时候,也是直接说,什么字是什么意思,而我们也是这样学习的。理论上,在大脑里,我们会建立一个字的形态和含义的映射关系,理论上,我们阅读的时候,应该是看到自然明白。但是,经过我对自己的反思,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大脑里存储的映射关系是字的读音到含义的映射关系,所以阅读的时候,我要把文字转化成读音,然后再由读音转化成含义。

现在我有几个基本假设,第一,人类的能力是符合正态分布的,第二,我是一个一般人,我的能力与绝大多数人相似,于是我得到一个结论,应该会有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与我有着差不多相似的做法。就是说,大部分人更习惯于使用语音来进行思考,在阅读的时候也是更习惯于转化成语音才理解含义。

于是,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表音文字要远远发达于表意文字呢?这是大部分人的习惯决定的。2000多种有书面文字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是自然语言,天然形成,那么因为人类的语音思考习惯,所以,产生了记录声音来描述语言的想法,自然而然。这里还有一个附属的推理,就是人类的语言率先以语音的形式存在,文字是后来的产物。在这样的顺序下,更容易催生出更多的表音文字。先会说话,后会写字,也更符合现在人类成长的规律。

然后,我们来反思一下阅读的问题。文字–>读音–>含义,和文字–>含义,这两种过程来看,长的那个链理论上明显会更慢。

先来看第一种,文字–>读音–>含义,假设大家都是用这种过程,那么阅读速度取决于两次转化的速度。我们先来考量文字–>读音的转换,对于表音文字来说,因为文字本身描述的是读音,所以,这个转换环节会明显变快;而对于表意文字,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这个转换速度就会大大下降。如果读音–>含义的转换速度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理,一般情况下,表音文字语言的阅读速度会大于表意文字语言。比如说,美国人德国人阅读平均速度高于中国人。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种方式,就是文字–>含义,这种方式并非不可能的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是天然符合人的习惯。是需要经过训练来获取的。表意文字天然与含义有较大联系,所以表意文字在直接向含义的转换过程中,存在速度上的优势,而表音文字对于含义来说是完全抽象的,如果要建立映射,就需要死记硬背与反复训练。但是对于两种类型的文字来说,这种能力都不是天然获得的。我们只能假设,表意文字向含义的直接映射建立速度,要快于表音文字。比如说,中国人学习速读要比美国人和德国人学习速读容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