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7 乒乓球

周六,原本有才说是要一起出去的,不过貌似不了了之了,那也没关系,带老妈出去玩。于是又去打了乒乓球。

我打乒乓球是我妈教出来的,但是现在打起来,我觉得她基本上不是我的对手,另外,我看她打球,就觉得很不喜欢她这种路数的打法。所以,打球的时候,我一边把所有的能接的球尽量的接好,另一边,我就想这个打球的问题。

打球的快乐来自哪里呢?

我不知道是因为文化还是环境还是国情,反正我们一开始就被教导成了要努力拼搏、竞争的一代,在中国,不这样,确实很难。但是不这样是不是也很难呢?从没有人质疑过,现在也没有机会了,你只能随波逐流了,否则,别人都要踩在你头上了。所以,我看我妈打球,有机会就侧身,想要发力,要么就突然吊个角,如果我接不到了,她就获得了莫大的快乐,在那里捂着嘴笑,而我就去捡球。

当然陪老妈,也就这么个玩法,我也试过,很凶悍的打法,老妈完全招架不住,要不是我拍子不趁手,估计她一个球也赢不了,那样,整个打球的过程就会变得很无聊了,杀球,赢球,捡球。

所以,我这么想着,我就发现,打乒乓的乐趣,其实不是赢球,因为你赢球了,你高兴了,对方一定高兴么?我看未必,输球,捡球,不是什么轻松活,没什么好高兴的吧,那赢的一边一定高兴么,我看也是未必的,赢了,然后等着对手捡球回来,这么晾着,有什么值得高兴呢?反倒是旁边练球的一对,劈劈啪啪,来来回回,动辄十几二十回合,在小球跳来跳去中,感受跳动的节奏,然后身体规律的起伏,挥手,我觉得无论从健身的角度,还是打球本身,都是更好的一种形式。打球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有人陪你打,然后你可以站在台子边,打很多回合,一直打,不用担心别人把你替换下去。简单说,就是有人陪你打,你可以一直打,这样才酣畅。我们之所以提高技术,就是为了能多打几个回合,那样,节奏感才更好,才更有乐趣。

赢球没意思地另一点,是因为,乒乓球只要一掉,就要记分,比分很多,你赢了一分,还要赢一分,打5分还好,但是打1个小时,一共得有多少分呢,如果你老是赢,300比0?大部分时间耗在发球上了,有趣么?我觉得是很无聊的。况且,就算你打得再好,你也不能一直赢,如果赢了就快乐,输了得不到快乐,那你怎么可能永远保证赢球呢?这也是不可能的。

然后我就联想到了人生,人生中,我们也是不需要赢了谁才快乐的,因为就算快乐了,也是不能长久的。在人生中,你要是因为赢了某个人而快乐,那一定是虚假的,因为你能赢人,一定有人能赢你,你还会快乐么?你很优秀,大部分身边的人赢不过你,但是不代表没人能赢过你。就算你真的“老子天下第一”,不代表你能永远年轻,最终还是会被新人超越,所以,赢别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人生是不是也还是像打乒乓一样,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然后延长自己的回合,让每个回合更佳精彩一点,更享受一点,球如果掉了,也不用管谁输谁赢,捡起来继续回合就好了,反正人生很漫长,没必要介意这个球掉了。真正让你感到有趣的,快乐的,其实是你身边陪你打球的这个人,陪你把回合打得精彩的人,只要有了这些人,你就可以一直活在精彩的回合里,所以不用去处心积虑地赢谁了,这样也更轻松一点呢。

如何讓團隊成員獲得成就感

今天在知乎閒逛,偶然看到了這個題目,心裏一下子就涌上了許多想法,於是開闢這篇文章來寫一寫這個題目。

我沒有數據支持,就不敢太亂說,僅就我個人感受來說,想讓項目成員在團隊中取得成就感是非常難的。我認爲,成就感的組成成分是非常復雜的,而且還具有民族和文化特色。接下來,我用我最大的努力來剖析一下成就感的組成成分。

首先是達成目標。盲目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麽成就感可言的,只有有所追求的人才有成就感。成就感的第一來源就是在向目標靠近。其次是比較優勢,抛開所有生物的優勝劣汰的法則激發出來的比較優勢快感,就看當今國內的巨大生存壓力和職場競爭壓力,能够在項目中獲得超越别人的比較優勢,可能可以帶來很大的成就感。然後是認同感,因爲達成了項目的目標,受到了團隊的認可的認同感,也是成就感的一大來源。還有一些别的,我暫時沒有想清楚,就先說這幾點。

那麽爲什麽讓團隊成員獲得成就感那麽困難,就從上述幾個方面來說一下。首先是達成目標,就以我個人所在的團隊來舉例,我感覺大家的人生目標和現階段短期目標簡直大相徑庭,根本沒有所謂的齊心協力一說,有的人剛結婚,買了房子,忙著還貸,工作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工作,賺錢才是王道,做項目對他來說只是工作一部分,基本沒什麽熱情可言,更加沒有興趣,還有人剛畢業,對人生有很多激情,沒有情感和現實牽絆,一心追求成功,項目成功對其非常重要,提升技術實力并在項目中彰顯價值是其內心迫切的追求,比如我本人就是這類人。還有些人,屬於衣食無憂,也缺乏了拼搏的精神,就是想繼續混混日子的,來到公司裏,圖的是一個安定,規律,還有人有過一定的技術積累,有著更大的野心,但是苦於自己實在是沒什麽機遇,公司只是跳板,暫時棲身之所。這就是我所在的團隊,絕大部分是社招員工,素質良莠不齊,人生目標大相徑庭,工作態度迥異的一堆人,這些人怎麽會在同一個項目中找到成就感?天方夜譚。

然後說說比較優勢。如果你所在的項目比别的項目更加重要,更加受領導的重視,更加具有價值,更加能够掙錢,能分更多的獎金,那麽這種項目或許會因爲這些屬性帶給項目成員以成就感。再就我所在項目來說說,從前我也做過幾個項目,那時候公司內部人事變動大,感覺各個部門的老大,各個組的老大都想進一步地佔有和攫取資源,很多項目的出現,也是力量平衡的結果,很多項目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做,都是兩說的事情,項目團隊如何組建,更是問題,項目組內部甚至都有一些內部派系和爭鬥。這種格局下,你的項目立意就讓人生疑,心裏忐忑,感覺大家都是領導的棋子,感覺做這個項目無非是領導的一個摸索。這種情况糟透了。現在,公司上層似乎經過一番思考,對底下資源進行了一些整合,并且進一步明確了方向,集中了力量,削弱了內部比較優勢,比如一個部門的所有項目,都不能從其他項目上找到比較優勢,而是必鬚要整個部門一起,放眼到整個公司中去尋找比較優勢,這樣的話比從前要好了很多,但是就我個人觀點來說,還是不够好,最好是能以整個工作爲整體,放眼全行業去尋找比較優勢,才是比較靠譜的,公司內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然後說一下認同感。個人覺得認同感大概是除了生理需求和被愛的需求滿足後,最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感覺,同樣,讓團隊成員在項目中找到認同感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相對於完成目標和比較優勢來說,認同感還是比較容易的一個。認同感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讓團隊成員感受到自己在項目中的重要性。我所在的團隊,項目經理非常敬業,視項目爲自己的孩子,產品經理也很敬業,視產品爲自己的孩子,她們二人的目標有一定的吻合,就是產品成功,另外又有一部分衝突,產品希望自己的產品盡善盡美,項目經理希望自己的項目管理盡在掌控,者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在這種矛盾衝突中,就影響了整個團隊的認同感的獲得。說起來可笑,竟然因爲兩個人的過度敬業,而降低了其他團隊成員的認同感獲得。分析一下,項目經理太喜歡掌控,希望項目一切盡在掌握,結果習慣性的把開發當成資源,把測試員當成資源,把產品當成資源,把所有本該有人格的人,都當成了資源,自己去充當一個資源調配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當這樣一個角色的管理感增強的時候,其他角色的參與感必然下降,認同感也就缺失了,因爲自己只是資源而已,羨慕成功,項目經理功不可沒,我們只是小兵,還是項目經理管理有方更重要。產品經理顧及產品,注意力過度放在產品之上,别人就成了幫助她實現想法和理想的幫手,項目經理幫她管人,開發測試給她打工,於是乎,她把項目團隊也當成了做產品,產品經理是需求方,然後開發測試人員,包括項目經理是其實現方,大家輕易站上了對立面,勞資雙方在資本主義有史以來,就從來矛盾不斷,產品經理壓榨工作量,開發測試則要砍掉需求,在這種認爲劃定的對立雙方中,怎麽可能有認同感。

個人感覺比較理想的模式大概是這樣,項目經理“去管理化”,轉而增強“後勤保障化”和“服務化”,降低自己的身段,爲大家“打雜”,所謂的保駕護航,就是項目經理的角色。產品經理要“去母親化”,轉而加強“統帥感”,細說,就是向團隊成員灌輸產品理念,讓產品成爲大家的共同目標,更高境界就是讓產品理念成爲大家的目標,自己只做個需求維護人。感覺公司在一個團隊中安插這些名字後面帶了“經理”二字的人,就是破壞了團隊整體感,增強的團隊的階級感,必然破壞項目成員在團隊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最終降低了項目成員因爲整個項目團隊而帶來的成就感。

那麽在項目中,是不是毫無成就感可言了呢?顯然不是,勞苦大眾一定會想出一些讓自己心裏舒坦的辦法的。開發抱團,處理不好角色關係,開發最容易淪爲工人,最最沒有參與感,所以開發最容易互相抱團,就好像勞方的工會一樣,大家一心,這樣就找到了歸屬感,形成了項目大團隊中的開發小團隊。測試往往也無法發現自己的正確角色,總是站在開發的對立面上,所以只好像項目經理靠攏,成爲監工一樣的角色。項目經理和產品經理鬥抱團,作爲“資方”,以及最後成就最大的角色,本就不怎麽缺乏成就感。

什么是口才?

什么是口才呢?我觉得,口才就是一个人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的一种能力。

口才有几个重要的组成方面。第一,语言。放眼全中国来说,口才的第一要素就是普通话。为什么?就算很多人听不懂,普通话还是中国受众最广的语言,如果你用粤语再怎么雄辩滔滔,你的口才也不会得到认可。所以,我认为口才第一要素是语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经常用普通话来说,说实在,这肯定要牺牲上海观众的收听、收看体验,但是却能在全国赢得更广泛地支持。更多时候,对你的口才做出评价的是你的直接观众,所以,如果是公开发言,只要说绝大部分观众能听懂的语言,就可以过这一关。

第二,词汇量。词汇量主要是说传递概念。有些概念很微妙,你是否可以用一个准确的词来描述一个概念,这很关键。包括怎么去给一个词添加一些合适的定语,状语,补语去限定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以确保对方在听到你的话后,在自己脑子里建立的概念,与你想传达的概念相差无几。这一条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最最困难在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传递的概念不准确。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举个例子,我遇到过两种人,一种人这么跟我说话,“上回Tim跟我说,东外滩的咖啡吧不错,推荐你也去试试”,另一个跟我说,“我有个朋友,本身是个很有品味的人,他非常认可东外滩的咖啡吧,推荐你”,这个例子里的关键是这个叫Tim的,这个人我根本不认识,这两种说话方式,描述地是同一个人,但是一个直说“Tim”,一个说“我有个朋友”。我认为后者明显口才要好一点。

第三,逻辑。东拉西扯,观点满天飞,没有一个主线来贯穿自己的话的人,一定口才不会好。逻辑的最低要求是不能矛盾,不想多说了。后面的要求是说,讲话要深入浅出。从浅显,小前提,大前提逐步逐步推导一个中间观点,多个中间观点的整合,得出最终观点。如果说话可以做到总--分--总,那就更好了。首先亮明观点,开始逐步推导,最后总结观点,听起来像小学生作文,但是清楚明白地说话,和有效率地说话,就是这么说的。

最后就是没有恶习。各种小恶习,会严重影响讲话人给人的观感,这种小的情感因素,会降低观众的耐心,导致注意力分散。几个典型的错误不能有,第一,乱七八糟的小动作,吸一下鼻子,咳嗽一下润喉;第二,“嗯”,“呃”,“啊”,乱七八糟的停顿词,没得说还不如沉默;第三,“就是说”,“就是说”,口头禅;第四,粗话,动不动来个“他妈的”,比较糟糕。

这些都是口才本身的要素,在此之上,好的内容,详实的数据,高远的立意才能成就一次出色的演讲;口才在演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应用于生活当中,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口才是在生活中历练出来的,平时要注意积累,不要养成坏习惯。

词汇量

整理硬盘,发现了一片我2005年12月写的文章,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一名大三学生,思考难免有点不够全面,不过我现今打开看看,还是觉得那时候想法挺有意思的,所以发出来,也算是记录在这里吧。

=======分割线=========

一个人要成功,就要有相当的词汇量

这个词汇量,不是指英语的词汇量,而是指你整个的词汇量

词汇量指你能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抽象事物时,或者你用来阐述一个过程时所能动用的所有的词汇,不限语种。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个想法,因为我记得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这样介绍,说据调查,在美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要比下属掌握的词汇量要大。这个介绍仅仅是个实证的说明,我不记得是不是阐述过理由。然而,我现在之所以坚信这一点,是因为,我坚信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载体。

不知道大家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是怎么进行的,有没有试过注意一下自己的脑子里面在想什么,怎么想的。我是特别注意过的,我似乎是在进行着那么一种活动,自己跟自己说话,自己诱导着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要证明一个数理逻辑的命题,我的脑子里大概会默念:“这个蕴含式不是那么好证明的,一般方法应该是找到一个中间点,然后用传递公理”,“这个蕴含式的前件是一个合取式的蕴含式,应该从公理19上着手分析”⋯⋯等等,确实,我脑子里是在这么思考的,用了那么多的不确定的限定词,就是因为我不能完全确定是不是这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的思考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不可能凭空的思考点什么。

另外,还想说明一点就是,并非没有语言,人就不能思考。婴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难证明婴儿能思考,或者不能思考。但是,婴儿能够学会语言,这是很容易证明的事情。语言极大程度拓展了人的思维能力。

没有语言,大概可以进行一种类似于经验式的,具体事物的思考。但是肯定不能进行推理式的抽象概念的思考。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用语言和符号为载体的东西。不可能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下存在。

所以,语言有着充分的存在的必要。下面再来说词汇量的问题。

刚才说了,语言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必要载体,那么词汇量就你脑子里能动用的一切的抽象,更为重要的是抽象的概念。这些东西在协助你的思考。词汇量越大,你脑子里抽象的事物,概念就越多,而且更为重要的,那些东西在你脑子里的概念就越加的精确。精确的思考客体,好比是上好的原材料,精当的推理过程,好比是先进并精确的流水线,自然产生了高档的产品,就是你的思维结果。这种高档品必然能够成就你的成功之路。

这个事情大概大家觉得不以为然,而我觉得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学过一点系统理论,就会知道误差的概念。一个小的误差在系统中传递,每个环节还要附加额外的误差,这样一来到后来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误差。

小的词汇量,就好比是并不是很好的原料,在一个不怎么精准的流水线上,生产出了一些偏差较大的零件。一次两次,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十次,百次,千次的累积,就很难说了。因为我的思考不是一次性的间歇性的活动。而是连续的,长期的,甚至是递进式的。那就更加可怕,因为你如果每个环节都比别人多一些偏差,那么最终的结果你和人家差上一半,都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因为这些偏差在传递过程中会放大。

说了那么多,给大家一点我的体味。生活中的小例子。

比如吃和喝,是两个动作,而且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但是上海话里只有吃,没有喝。这就是一种不精当性。这一个动词被映射到了两个动作上。

比如吃水果。你处理一个水果能用出来多少动词?想想看。削苹果,剥桔子,开西瓜,扒香蕉,“杀”橙子(这是我妈专用的,但是我觉得不错,很形象)。

还有一些动词,觉得大家大概不是很熟悉。掰,拧,夯,揍,赶,贴,甩,蹭,搓,扫⋯⋯可能有些是你常用的动词,但是好好想一想,有没有可能用在其它的地方,能比你原来是用的动词更加精当的。

停止阅读,开始思考

今天,我在久未打开的Google Reader的分享里,看到了这个话,原话呢,是坦坦说的,在 http://url.cn/3L09si 可以看到。非常讽刺的是,对于久不阅读的我来说,跑去阅读,一下看入眼的,就是这么一个犹如警钟的话。然后我就反思,发现我不但很久没有阅读了,而且,也很久没有思考了。这个事情真的是非常的悲剧,但是实情确实如此。

先来说说这个阅读的问题。怎么才算阅读,我想,如果只是在门户网站上看看消息,八卦什么的,这远远算不上是阅读;如果去起点,看看垃圾中文小说,这也远远够不上是阅读;前面的两者,都是消遣,都是娱乐项目,基本上不怎么动脑子,跟看电视,听广播没区别,所以,这种都不能算作是阅读了。那么阅读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要静下心来,看看一些有点思想内涵的东西,不光是看到眼里就完了,必须经过大脑加工一下,才能得到点东西,这种才算得上是阅读。

再来说说这个思考的问题。阅读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式的,比如原始事实的陈述,或一个虚构的故事;另一类是思维产物,比如观点,比如评论。对于前者,我们如果看过就完,一点不动脑子,那么基本也就不能称为是阅读了,因为基本无所得,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要思考一点点,得到一点点,但是呢,思考是无体系的,不连贯的,得到的呢,是零碎,朦胧的;对于后者,就要好很多,因为本来就是别人思考的产物,所以我们很容易去把握住一个思维的脉络,然后顺着脉络去推理,于是,我们也会感觉非常爽,仿佛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后者这类产物式的东西,喜爱看的人是非常多的,因为不管产物是精华还是糟粕,看起来都比较过瘾,其根本原因,就是你顺着作者脉络,思考了一把。但是,对于后者的阅读,你真正有没有思考,那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如果你读了后者,你得到的东西,没有超出原文中撰述的东西,那么可能你真的一点都没有思考过,你只是完全重现了别人的思考而已。

我想,坦坦告诉我们说,停止阅读,开始思考,就是针对后者来说的。我们不要老是沉溺在别人的产物里面,那样的话,很容易就会忘记了思考。再者说,这个产物是从脑袋出来的,还是从屁股出来的,都很难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搞不好我们泡在那啥里还洋洋自得,那人生就太悲剧了。所以,阅读其实是不能停止的,但是我们要偏重选择陈述性、事实性的东西来阅读,而产物呢,要由自己来产。至于我们是从脑袋产还是从屁股产,那不必太拘泥,不要有压力,先从有产物开始。

最后,再说说产物的问题。或许,读过了,想过了,产了,罢了,就好了。可能很容易就会觉得,其实没必要把产物晒出来。更多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的产物臭不可闻,影响视听,不好意思。但是,我觉得,这是万万不对的。怀孕了,再把孩子打掉,难道和最终生出来孩子是一回事情么?如果不是一回事情,那么把产物晒到纸上和在脑子里暂留一下,那也是两码事情。不但要晒,还要认认真真晒,套用西方很俗套的一个话,“写作,就好像你有很多读者一样”,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用脑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