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

儿时有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了法国留学,毕业后,又去了摩洛哥工作,若干年后,又回到法国工作。我记得那时候,我问他,还回中国么,他说不知道,暂时不回来。我就说了标题的话,父母在,不远游。他说,我中了儒家的毒,那句话,还有后半句的,游必有方。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话是孔子说的,果然是后面说了,游必有方。

我们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早,报纸上,就预测了我们父母这一代的养老问题,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说孩子不在身边,那么到了老年,难免孤单。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随着父母渐渐的年迈,如何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矛盾在渐渐凸显。

一类情况,也即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父母在落后、闭塞的老家,自己则去到北京上海打工,然后千辛万苦留了下来,这时候,父母也面临着老年的诸多问题,那么这时候到底怎么处理呢?这种情况的一种更进一步的困扰是,小年轻夫妻两个,来自两个不同的地方,通过努力在大城市定居了,他们双方都有父母养老的问题,而且还不在同一个老家,甚至隔得很远,这时候怎么办?家庭矛盾就容易凸显。

另一类情况是,家境不错,于是到海外留学,从此留在了海外不回来了,父母老了以后,到底怎么办?从此天各一方,这时候父母到了老年,怎么办呢?

中国传统的孝道,到了我们这一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个事情,在国外那种崇尚个人主义和独立自由的地方,相比之下要好得多,父母的家庭与子女的家庭,联系要弱一些,在发达国家福利又好,养老的问题不是那么凸显的。而中国就非常不同的,如果父母老年,或者鳏寡了,那么儿女如果不在身边,就显得非常不孝,这个时候,真的是内心无限煎熬。

孔子他老人家,多数不是独生子女了,因为大家叫他孔老二,但是他显然早在千年前,就思考了孝道的问题。常常被拿来说事的是前面两句,就是“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孔子老人家岂是迂腐之辈,还留了个后手,叫“游必有方”,就是教导年轻人,如果志存高远,还是要勇敢追寻,毕竟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了。可是,孔子大概不知道,后人用了他三句话的两句来阐述孝道,又自己造出来一个独生子女的问题。实在是困难。

我们公司,最近,招聘了一个程序员,原计划最后是给他副总监级别的,希望他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可是,本周,他突然说他要离职,才来了两周不到的时间,还说这是经过了慎重思考的,一问才知道,他老家在广西南宁,他父母居住的房子,最近要拆迁,原单位给予了现金补偿,但是,就要自己去买房子了。他父母已经70多岁了,他担心父母一把年纪经不起折腾,于是决定回到南宁去工作半年,打打零工的同时,主要是帮助父母把买房,装修,搬迁的事情都给搞定。然后再回上海来。

我问他人生规划,是想在哪个城市发展,他说是上海的,但是父母的事情,不能不管。他37岁了,正在事业的巅峰时期,却要因为这样的事情,辗转更换城市,我不知道是福是祸,我就知道,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扰。

孔子他老人家说,游必有方,就要去追寻,没说回不来怎么办,更没说,如果父母这边留守艰难怎么办,估计圣人也觉得困难吧,所以没有多说,还是说,古时候孩子都多,走开一两个不要紧。

我知道你们想说,他完全可以把父母接过来住啊,我也问过这个方案了,谁知道,这事情岂是那么简单的。他父母之前就来过上海住了几年,一个是上海的冬天太冷了,身体受不了,另一个是,这边的所有社会关系为零,社保医保关系也不在这边,坚持了几年,还是不习惯,不开心,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南宁。

我老婆的小外公,就是老婆的外婆的弟弟,也是这个问题,主要是他的儿子一家已经去了澳洲定居,老两口一对上海人,却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到老了,发现还是没有很好的融入到北京那个社会去,而离自家的亲朋又远,于是,萌生了来南方养老的想法,房子都租出去了,来杭州住了养老院,结果,没三个月,也回去了。如果,你几十年住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再不亲切,有你一切精神的寄托,那么离开时候,你会不习惯么?

老人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跟随年轻的子女,去到一个外部世界去适应,另一方面,我认为,他们很多也不愿意成为子女的拖累,到了一个新的地界,子女一定会为了照顾自己而担负额外的负担的。到了外国,则更加难以适应。

现实世界的事情,有些时候,你根本不能细细去想,想了,就会觉得很残酷的。你回家尽孝也好,游必有方也好,都是代价高昂的选择,一边是传统一脉相承的亲情孝道,另一边是事业家庭精神归宿,怎么去平衡这两者,独生子女们,你们怎么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