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量

整理硬盘,发现了一片我2005年12月写的文章,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一名大三学生,思考难免有点不够全面,不过我现今打开看看,还是觉得那时候想法挺有意思的,所以发出来,也算是记录在这里吧。

=======分割线=========

一个人要成功,就要有相当的词汇量

这个词汇量,不是指英语的词汇量,而是指你整个的词汇量

词汇量指你能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抽象事物时,或者你用来阐述一个过程时所能动用的所有的词汇,不限语种。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个想法,因为我记得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这样介绍,说据调查,在美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要比下属掌握的词汇量要大。这个介绍仅仅是个实证的说明,我不记得是不是阐述过理由。然而,我现在之所以坚信这一点,是因为,我坚信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载体。

不知道大家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是怎么进行的,有没有试过注意一下自己的脑子里面在想什么,怎么想的。我是特别注意过的,我似乎是在进行着那么一种活动,自己跟自己说话,自己诱导着自己的想法。比如,我要证明一个数理逻辑的命题,我的脑子里大概会默念:“这个蕴含式不是那么好证明的,一般方法应该是找到一个中间点,然后用传递公理”,“这个蕴含式的前件是一个合取式的蕴含式,应该从公理19上着手分析”⋯⋯等等,确实,我脑子里是在这么思考的,用了那么多的不确定的限定词,就是因为我不能完全确定是不是这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的思考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不可能凭空的思考点什么。

另外,还想说明一点就是,并非没有语言,人就不能思考。婴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难证明婴儿能思考,或者不能思考。但是,婴儿能够学会语言,这是很容易证明的事情。语言极大程度拓展了人的思维能力。

没有语言,大概可以进行一种类似于经验式的,具体事物的思考。但是肯定不能进行推理式的抽象概念的思考。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用语言和符号为载体的东西。不可能在没有语言的环境下存在。

所以,语言有着充分的存在的必要。下面再来说词汇量的问题。

刚才说了,语言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必要载体,那么词汇量就你脑子里能动用的一切的抽象,更为重要的是抽象的概念。这些东西在协助你的思考。词汇量越大,你脑子里抽象的事物,概念就越多,而且更为重要的,那些东西在你脑子里的概念就越加的精确。精确的思考客体,好比是上好的原材料,精当的推理过程,好比是先进并精确的流水线,自然产生了高档的产品,就是你的思维结果。这种高档品必然能够成就你的成功之路。

这个事情大概大家觉得不以为然,而我觉得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学过一点系统理论,就会知道误差的概念。一个小的误差在系统中传递,每个环节还要附加额外的误差,这样一来到后来就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误差。

小的词汇量,就好比是并不是很好的原料,在一个不怎么精准的流水线上,生产出了一些偏差较大的零件。一次两次,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十次,百次,千次的累积,就很难说了。因为我的思考不是一次性的间歇性的活动。而是连续的,长期的,甚至是递进式的。那就更加可怕,因为你如果每个环节都比别人多一些偏差,那么最终的结果你和人家差上一半,都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因为这些偏差在传递过程中会放大。

说了那么多,给大家一点我的体味。生活中的小例子。

比如吃和喝,是两个动作,而且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但是上海话里只有吃,没有喝。这就是一种不精当性。这一个动词被映射到了两个动作上。

比如吃水果。你处理一个水果能用出来多少动词?想想看。削苹果,剥桔子,开西瓜,扒香蕉,“杀”橙子(这是我妈专用的,但是我觉得不错,很形象)。

还有一些动词,觉得大家大概不是很熟悉。掰,拧,夯,揍,赶,贴,甩,蹭,搓,扫⋯⋯可能有些是你常用的动词,但是好好想一想,有没有可能用在其它的地方,能比你原来是用的动词更加精当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