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

疯狂的周末,虽然说快乐,终究还是付出了代价,我又生病了~~

今天上去看了医生,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真是老毛病了,犯了又犯的。唉,真是让人痛苦不堪。第一次吃泰诺和双黄连口服液,呵呵。真难喝。

昨天,按照计划执行了一天,最后,又是没有背英语单词,看来人的惰性的强大,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的多。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读书计划得以执行了。

《社会心理学》虽然翻译得狗屁不通,但是那仅能看懂的只言片语却在敲打着我,鞭策着我往探寻自我内心深处的秘密方向前行这。自尊,什么是自尊?我没有从书中得到一个准确而清晰的答案,或者写了我没懂,或者干脆没写,发现我根本记不住。人都有维持高自尊的本能,那么我也一定不会例外,即使我看上去是那么的消极,那么的自卑,但是我还是会有自己的自尊心,并且在潜意识里去维护它,这是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基本原理,估计也不会以意志为转义,能转移的就是圣人了。高自尊心并非是什么坏事,因为可以使我们分发向上,抵抗抑郁的情绪,但是不能不警惕高自尊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个就是“虚假的普遍性”,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所认同的观点,大多数人都会认同,自己所拥有的弱点,大多数都会拥有。就好像我早上起不来床,就常想,其实年轻人大都贪睡,自己贪睡因为年轻,而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是贪睡的,就算我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贪睡,这个狭小片面的样本也不足以说明年轻人贪睡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bbs上说话的时候,总会说“我相信,每一个XXXX的人,都会XXXXX样的”,还常会说“我们男生怎么怎么。。。。”,还会说“我想,一个正常的女生都会怎么怎么。。。。”,其实真正的观点,就是你自己的观点,但是你却潜意识地觉得大多数人会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很多同学会愤怒的跳出来说“又被代表了”。这即是虚假普遍性的现象。而虚假普遍性正是人在维护自己自尊心时候的一种本能。

另一个层面的弊端,是虚假独特性。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有某些优点,而觉得这些优点只有少数人才有。那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经常会在初见面的时候就记住一个人的特征,并在下次见面的时候能辨认出那个人,并且说出他的名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我的一种独特的能力,别人一般不具备。而看了这一小节的分析后,我觉得这极可能是我潜意识里的一种“虚假独特性”,因为记住别人并非我的什么真正出众的能力,而我确实在忘记一些人,或者总是记不住一些人的名字,我似乎实在潜意识里忽略了我没有能够成功记住一个人的信息的情况。

自尊心是一种好东西,我想,它确实是能够激发人的上进心的一种东西,但是我们平时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谨防为了维持自尊而潜意识里带有的这些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中国老古人教导我们“说话要三思”,“三思而后行”,我想,一思,我们的观点是否是客观的;二思,我们的观点是否带有虚假普遍性;三思,我们的观点是否带有虚假独特性;根据检验结果,调整你的说话表达方式,一定可以带来更好的说话效果,提升沟通的效率。

《原本大学微言》我终于看完了开宗明义的部分,终于发现,就算如南大师这样循循善诱地讲解,我仍旧是在云里雾里,当真是太难理解了。《大学》的主旨,在四纲,七证,八目。我这里就不引述朱程的说法了,因为我相信南大师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我们也必须要谨慎批判的采纳,不可盲从,现在先吸收了,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去求证才是理性的做法。四纲的首钢指的是“大学之道”,什么是“道”,不可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道这个东西,只能存乎一心,我想,我现在心里是没有道的。剩下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按照南师的说法,这三纲应该是有一种逐层深入的关系存乎之中的,明明德,讲的是要修养自身,“内用外王”,通过修养自身达到一个明明德的境界后,要进而去“亲民”,亲民讲求的或许是一种实践,或者一种求证明德的作为,通过亲民,最后达到了一种“止于至善”的境界。这四句也就是《大学》的首段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以上是我对学习的知识的一点消化和思考,仅记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